CIO专家-山丹
在医药行业,已获批产品因市场需求、成本优化、技术升级等多种因素,常常需要新增包装形式。但药品包装形式的变更并非小事,尤其是对于非无菌固体制剂,泡罩包装、瓶装、袋装等之间的变更,或是双铝泡罩变更为铝塑泡罩这类情况,根据《已上市化学药品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和《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规定,均属于中等变更,需谨慎对待并严格遵循相关要求。
一、中等变更为何 “中等” 却不简单
中等变更这一界定,意味着此类包装形式变更对药品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有一定影响,但程度尚在可控范围内。之所以如此判定,是因为不同包装形式在保护药品稳定性、防潮、防氧化、方便使用等方面存在差异。例如,从瓶装变更为泡罩包装,药品与外界环境的接触面积和方式改变,可能影响药品的保存条件和有效期。然而,这并不代表中等变更可以随意操作,企业仍需开展一系列研究和验证工作,以确保变更后的药品质量不降低,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
二、变更前:充分评估与准备
在决定进行包装形式中等变更前,企业要进行全面且深入的评估。首先,需明确变更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是基于市场需求,如为了提升患者用药依从性;还是出于成本控制,像降低包装材料成本等原因。同时,要对不同包装形式的特点和适用性进行分析,对比其对药品保护性能、生产工艺兼容性、运输和储存便利性等方面的差异。此外,还应考虑变更可能带来的风险,包括对药品稳定性的潜在影响、与原药品注册批准内容的一致性等问题。只有充分评估并制定合理的变更方案,才能为后续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三、变更中:严谨的研究与验证
(一)稳定性研究
稳定性研究是包装形式中等变更的关键环节。企业需要对变更包装后的药品进行加速稳定性试验和长期稳定性试验。通过加速试验,模拟药品在高温、高湿等恶劣条件下的变化情况,快速评估药品质量是否会在短时间内受到影响;长期试验则在接近药品实际储存条件下,观察药品在较长时间内的质量稳定性,如考察药品的外观、含量、杂质等指标是否发生变化。将变更包装后的稳定性数据与原包装药品进行对比分析,以判断新包装是否能有效保护药品质量。
(二)生产工艺验证
包装形式的变更可能对药品的生产工艺产生影响,因此需要进行生产工艺验证。例如,从袋装变更为瓶装,药品的分装、封口等操作流程和设备可能都需要调整。企业要对变更后的生产工艺进行全面验证,确保生产过程的一致性和重现性,保证药品质量的稳定性。这包括对关键工艺参数的研究和确认,以及对生产设备的适用性评估等工作。
(三)包装材料相容性研究
新的包装材料与药品之间的相容性也不容忽视。无论是化学药品还是中药,都需要考察包装材料中的成分是否会与药品发生相互作用,如是否会出现迁移、吸附等现象,从而影响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通过开展包装材料相容性研究,选择与药品相容性良好的包装材料,避免因包装材料问题导致药品出现质量问题。
四、变更后:及时申报与持续监测
完成上述研究和验证工作后,企业需按照相关法规要求及时向药品监管部门进行申报。申报资料应详细、准确地阐述变更的内容、原因、研究过程和结果等信息,确保监管部门能够全面了解变更情况,并做出科学合理的审批决策。获得批准后,企业在药品生产过程中仍需持续监测变更后的药品质量,建立完善的质量追溯体系,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保障药品的质量和安全。
药品非无菌固体制剂包装形式的中等变更,从评估准备到研究验证,再到申报监测,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企业只有严格遵循相关指导原则,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才能在满足市场需求和企业发展的同时,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为患者提供可靠有效的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