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O专家-山丹
江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期发布的《药品经营环节"清源"行动典型案例(第一期)》,集中曝光了6起违法案件,其中4起涉及从非法渠道购进药品,占比高达三分之二。这一数据直观揭示了当前药品经营环节最突出的风险点——供应链源头失控。非法购药不仅意味着药品真伪、储存条件等关键信息无法追溯,更可能导致假劣药品流入正规市场,直接威胁患者用药安全。从通报细节看,涉案药品包括处方药和常用制剂,一旦出现问题,影响范围可能覆盖多类患者群体。
从合规要求来看,公告中反复强调涉案企业违反《药品管理法》第五十五条,即药品经营企业必须从合法渠道采购并严格执行进货查验制度。监管趋势呈现出两个鲜明特点:一是对供应链的穿透式审查成为常态,要求企业提供完整的资质证明、票据和冷链记录;二是处罚力度显著加强,涉事企业均被没收药品并处以高额罚款,个别情节严重者还被吊销许可证。这种"零容忍"态度与2023年全国药品监管工作会议提出的"全链条严管"方针一脉相承。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通报特别提到通过计算机系统追溯、物流单据比对等技术手段锁定证据,反映出监管方式已从传统人工检查转向数字化溯源。药品经营企业若仍依赖纸质记录或碎片化信息管理,将难以应对日益精细的审计要求。技术赋能不仅帮助监管部门快速识别票账不符、批号异常等风险点,也倒逼企业必须建立覆盖采购、运输、储存的全流程电子追溯体系。
面对监管升级,药品经营企业亟需建立风险预判机制。首先应重构供应商评估体系,将审计范围从资质文件延伸到实际仓储物流能力;其次需定期开展供应链合规自查,重点监控冷链药品、特殊管理药品等高风险品类;最后要投资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确保数据实时上传且不可篡改。这不仅是应对检查的权宜之计,更是防范质量风险的长期保障。
该公告对大众和产业均有警示意义。消费者购药时应主动核实药店资质,对价格异常或包装可疑药品保持警惕;药品零售企业则需重新审视供应链安全性,避免因成本压力选择灰色渠道。行业内部可建立供应商黑名单共享机制,形成自律防线。监管部门持续释放的信号表明,未来对非法渠道的打击将更趋精准化、常态化,唯有将合规真正融入经营逻辑,才能在这场"清源"行动中行稳致远。